這是多年前刊登於北美【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的一篇舊作。

 

          前陣子有幾位朋友都問起這篇作品,我因為手邊的影印稿都送出去了,心想再將那四份陳年舊報翻出來影印,字體也不見得會很清晰,好在現今電腦的使用很普遍,不如就貼在這裡,請大家上來看。

          

          希望這樣的安排能讓朋友們滿意。

 

※※※※※※※※※※※※※※※※※※※※※※※※※※※※

 

           清代自順治入關至宣統退位,歷二百六十八年間,出過十位太后。

          其中以孝莊和慈禧的遭遇頗相似也最奇特。

 

          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出身蒙古科爾沁旗世族。是清太宗皇太極之妃,也是太宗元后孝端后的姪女。崇德元年被太宗封為永福宮莊妃。

 

          崇德八年太宗驟逝,八旗中為了爭論該由誰繼承皇位而分為兩派。

 

          一派支持太宗長子肅親王豪格繼位;一派主張由太宗的弟弟戰功最多又具領導才能的睿親王多爾袞繼位。兩派各不相讓。

 

          最後用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另選一位太宗之子繼位,由多爾袞和豪格的支持者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皇后無子,只能在眾妃之子中挑選。結果選中了舉止沉穩、言語從容、頗具人君之度的皇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改元順治。

 

          幼帝的生母三十一歲的莊妃和太宗皇后同時成為皇太后。

 

          這時李自成已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殉國,滿清認為正是入主中原的大好良機。便由多爾袞領兵入關,借吳三桂之助輕易的奪下北京,迎順治帝入關,取代了明朝的地位。

 

          這時的多爾袞已漸有稱帝的野心了。

 

          他用計撤除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的輔政權柄,換上自己的同母弟豫王多鐸;又派人誣告他的死對頭豪格謀反,將他軟禁後暗中害死;這一來他的權勢再也無人可及。

 

          這情形使得和多爾袞有私情的孝莊太后從前的莊妃暗暗擔憂如果多爾袞蓄意篡位,她的獨子不但將失去帝位,更可能連性命都難保!

 

          她決定先下手為強。

 

          她知道多爾袞體弱多病,偏又喜狩獵、好色;於是她安排心腹在多爾袞身邊,不時慫恿『皇父攝政王』任意妄為,行圍打獵、築行宮遊樂、令朝鮮進獻女子為妾一切進行的很順利,多爾袞終於在順治七年病逝。

 

          一場即將發生的大禍消弭於無形。

 

          這時的順治帝已十四歲,生得聰明而早熟,心腹之患既去,在孝莊的幫助下,已能夠處理政務。

 

          他的第一位皇后是孝莊的親姪女;她容貌美麗卻驕奢善妒,性情並不柔順,與丈夫相處極不融洽,時常爭吵。

 

          順治帝為此煩惱不堪,鬱悶成疾。孝莊得悉情由,准許他自行處理此事。

 

          順治帝本就不喜此后,又憶及當初是多爾袞作主選她為后,益發惱怒,遂決定廢了這位博爾濟吉特氏,另擇良后。

 

          順治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歲的順治帝因出天花不治而逝。

 

          他有四子,長子早夭,本該由第二子繼位,但孝莊太后接納了她的教父,德國教士湯若望的建議,認為皇二子還沒出過天花,將來萬一也像他父親般年輕輕便因天花而逝,則皇位又有變動對於入關不久,基礎未穩的滿清皇朝而言,足以動搖人心,造成影響

 

          便決定立已出過天花的皇三子,八歲的玄樺為帝,改元康熙。

 

          在祖母孝莊的悉心教養之下,這位康熙帝從小就顯現出他的英明睿智,十三歲起,誅鰲拜、平三蕃,迭施仁政,奠固了清朝的天下。

 

          他對祖母十分孝順,當康熙二十六年孝莊病重時,他從宮中步行至天壇,向天祈禱,願減自己的壽數來為祖母延壽;這樣的孝道是歷代帝王中絕無僅有的。

 

          這時的孝莊年事已老,眼見康熙帝如此孝順,又將天下治理的這麼好,深慶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對的,為大清選了一位好皇帝,可以放心的去了。

 

          她臨終吩咐康熙帝勿將她與太宗合葬福陵太宗之陵,便安詳的去世了。享年七十五歲,諡為孝莊文皇后。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小名蘭兒,是清文宗奕詝之妃,父親曾做過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台,家境寒微。

 

          咸豐元年宮中挑秀女,蘭兒入選。

 

          她在最初幾年並無機會接近皇帝,直到咸豐四年,咸豐帝有一次逛圓明園才偶然發現了她。

 

          蘭兒貌不甚美但能言善道、機敏伶俐,頗得帝歡,被封為懿貴人。不久又升為懿嬪;兩年後因生了皇長子戴淳,晉封為懿貴妃。

 

          戴淳不僅是長子,且是文宗的獨子,因此懿貴妃便持子而驕,自認為是替大清立了大功要不是她,帝系將自咸豐而絕!

 

          這時文宗已逐漸發覺她性喜爭勝攬權,且又驕恣,心中厭惡。所以當他的第一位皇后去世,要立繼后時,便捨有子的懿貴妃而選另一位與她家世相當,同時入宮而無子的鈕祜祿氏為后。

 

          這位皇后性情寬厚平和,對戴淳視若己出;而戴淳也樂於親近她,因這位嫡母待他溫和慈愛,不若他生母那麼嚴厲。

 

          懿貴妃既當不上皇后,又見文宗另有寵妃,待她冷淡無比,雖妒恨萬分也無可奈何, 只好把心思轉移到另一項她也熱中感興趣的事上:幫文宗批奏摺只是按文宗之意在奏摺上代寫幾個字的批答而已。

 

          這是她自願擔任的差事;她知道文宗身體衰弱,不用多久,帝位就會落到她稚齡的兒子身上,她自認為應該藉著代批奏摺的機會,多熟悉政事,將來才好『幫助兒子治理天下』。

 

          這情形看在文宗的親信寵臣肅順眼裡,便時常在文宗面前說懿貴妃攬權、愛干政。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北京,文宗避難於熱河行宮,到了第二年夏天病逝。

 

          遺命戴淳繼位,令怡親王戴垣、鄭親王端華及端華之弟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輔政。

 

          六歲的戴淳在柩前即位,封嫡母為慈安太后、生母為慈禧太后,預定九月扶柩回京。

 

          剛成為太后的慈禧眼見肅順一手把持政務,權勢薰天,而她卻一點也插不上手,心裡很不是滋味。肅順偏又擺明了只尊崇原為正宮的慈安,對慈禧就沒那麼禮遇。

 

          慈禧惱怒萬分,決心奪權;她說服慈安,暗中連絡文宗的六弟恭親王奕訢,商定密謀。

 

          到了九月底,慈安慈禧帶著幼帝在前,肅順護送文宗梓宮在後,啟程回京。

 

          兩太后趕回京裡,會合恭王,立召諸王群臣宣布肅順等八人跋扈專權,囚禁戴垣和端華,同時派人將護送梓宮回京途中的肅順逮捕。肅順沒想到慈禧竟聯合恭王來對付他,在措手不及下被補。

 

          慈禧自然饒不過這個死對頭;她將肅順處斬,戴垣和端華賜令自盡,餘黨一律充軍。

 

          同年十月,幼帝戴淳舉行登極大典,改元同治。

 

          一個月後又舉行了一項慈禧企盼已久的『垂簾大典』;這是當初她與恭王密謀時的互惠條件太后垂簾,恭王議政。

 

          這位恭王頗具才幹,他本也不贊成垂簾之制,但眼見肅順跋扈囂張,自己竟被摒棄於顧命八臣之外,憤恨難當,遂決意與慈禧聯手,心想即使她垂簾問政,有自己和慈安在旁,她也無法任意妄為。

 

          慈禧終於如願已償的開始問政了,雖說是『兩宮垂簾』,其實都是慈禧一個人在過問政務,慈安並不熱中。

 

          同治十一年,同治帝十七歲了,兩宮太后決定為他立后。

 

          先在八旗世族中挑出有資格應選的淑女,經過四次複選,最後剩下十位。

 

          在這十女中,慈安看中了蒙古狀元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認為她端莊穩重、氣度高華又知書達禮,會是同治帝的賢內助;慈禧卻看中刑部侍郎鳳秀之女,年方十四的富察氏。

 

          兩宮太后意見相左,只好叫同治帝自己選擇。

 

          同治帝心中喜愛的是十女中相貌最美的知府崇齡之女赫舍哩氏,卻也認為崇綺之女最具皇后氣度,便擇阿魯特氏為后,封富察氏為慧妃、赫舍哩氏為瑜嬪。

 

          婚後的同治帝和皇后十分恩愛,覺得她不僅滿腹詩書,且溫柔識大體,足證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慈禧深怒兒子不順己意,竟聽慈安的話,此刻見帝后恩愛,自己中意的慧妃卻遭冷落,決定插手干預。

 

          她藉口皇后須專心學習宮中禮儀,禁止同治帝流連后宮,命他多接近慧妃。

 

          不料卻引起同治帝反感,認為是慧妃慫恿慈禧干涉他的行動,從此再不到她宮中。

 

          慈禧因皇后不是自己選中的,便視她如眼中釘,處處挑剔為難。

 

          同治帝既不能違抗慈禧,又不忍見皇后受屈,煩惱不已。於是有人獻議修復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供太后頤養,同治帝欣然同意。

 

          他知慈禧早有意修圓明園,只因洪楊捻匪內亂不息,找不著藉口修園;如今戰事已平,自己也已親政,如將圓明園修復,慈禧忙於園中遊樂,也就無暇與皇后為難了,便下令籌備重修工程。

 

          慈禧既不許他親近皇后,他怕到瑜嬪宮中又遭慈禧干涉,然而深宮寂寞,他便借視察修園為名,經常微服出遊,至同治十三年終因染上不可告人之疾而逝,亡年十九歲,廟號穆宗。

 

          穆宗無子,按宗法該在親族中為他過繼一子來繼位,但慈禧卻認為這是她再度問政的良機,若為穆宗立嗣則她成為太皇太后,垂簾的權利便得讓給升格為太后的同治皇后了。

 

          便不顧倫序的宣布由文宗第七弟醇親王之子即穆宗堂弟,四歲的戴湉繼位,算是文宗的次子。

 

          醇王是慈禧的妹夫,戴湉即她親妹所生;慈禧選他,一則關係最親,將來應較聽她話,容易控制;二則年幼,她可專政。

 

          同治皇后自丈夫死後,便遭慈禧百般折辱,甚至誣她害穆宗早死,皇后心知往後仍得受她折磨,便自殺殉夫。

 

          新帝入宮,改元光緒,慈禧再度垂簾。

 

          到了光緒六年,四十六歲的慈禧忽生重病,徵召名醫診治,發現得的竟是因小產失血過多所致的癆病。

 

          群醫不敢說破,假托一個病名,暗將治血癆的藥給慈禧服用。

 

          心地純厚的慈安毫不知情,以為是她憂勞國事所致之疾,見病勢好轉,慶幸之餘不禁想起二十年前文宗臨終時交給她的一道硃諭。

 

          原來文宗早已看透慈禧熱中權勢,不是肯安份的人,怕她將來憑藉太后身份干政弄權,敗壞國事,便寫了一道密諭:「懿貴妃母以子貴,不得不尊為太后,然其人絕非可倚信者,此後如安份無過則已,否則著爾立召群臣,宣示此諭,令其自盡以絕後患!」

 

          慈安雖照文宗囑咐慎密的收藏這道硃諭,卻沒看出慈禧的陰狠和野心,只覺得這二十年來,她雖也有攬權和霸道的地方,卻也沒文宗想的那麼壞,看來此諭是用不著了。

 

          為了表示自己誠心相待,別無他意,慈安钯硃諭拿給慈禧看過,隨即用火焚毀,並好言安慰她不需介懷。

 

          不料慈禧雖因燒了硃諭而感到心安,卻起了小人之心,覺得硃諭雖毀,慈安心裡必在輕視自己,那麼以後豈不就得凡事討好遷就,當心得罪了她,將此事張揚出來?!

 

          但慈禧自從當了太后,最喜與慈安爭勝,表示『西太后』的地位並不低於原為嫡后的「東太后」,如今又怎肯凡事退讓!

 

          她越想越惱,決下辣手,便在點心中下毒;慈安作夢也想不到自己一片誠意竟換來如此結果,不明不白的送了命。

 

          她的暴死引起無數流言議論,然而誰也不敢拿慈禧如何。

 

          慈禧除去了慈安,又於光緒十年撤除了恭王的議政王名號,令他退出軍機,換上自己妹夫,庸懦的醇王來輔政。

 

          從此她再也無需顧忌任何人,大權獨攬,為所欲為。她不顧國庫空虛、戰亂頻繁,挪用海軍軍款大修三海、頤和園供己觀遊,起居奢華無比。

 

          光緒帝從小受她的嚴厲管教,對之畏懼如虎,從不敢違抗她的任何命令。

 

          光緒十三年,慈禧礙於輿論,不得不讓十七歲的光緒帝親政,但仍宣稱:「皇帝初親大政,決疑定策,不能不遇事提點,以期妥善,勉允臣工之請,訓政兩年」。

 

          兩年後光緒大婚,慈禧作主立她的姪女為后,歸政於帝,自己住到頤和園享樂。

 

          光緒帝親政後,眼見吏治軍政盡皆敗壞,國勢積弱,以致迭受外強侵略,不斷割地賠款,長此以往,中國勢將面臨亡國的命運,他決意效法西洋變法圖強。

 

          於是在光緒二十四年頒行新政:改官制、廢科舉、籌辦新軍及團練、興農工商務……。這一連串汰舊任新的措施,引起一些守舊大臣的不滿,要求久居頤和園的慈禧阻止新政。慈禧也不滿光緒帝自作主張,有意廢帝。

 

          光緒帝得悉此事,打算先下手為強,將掌握於慈禧手中的兵權奪回。不料承此密令的袁世凱將此事密告慈禧。慈禧久想收權,正苦無良機,聞訊立刻回宮,斥帝亂政,將他幽禁於瀛台,用光緒帝之名下詔說皇帝病弱無法理政,懇請太后再度聽政。

 

          隨即廢新法,捕殺新黨黨人。她很想廢掉光緒帝,無論中外督撫使臣盡皆反對,只得作罷,遂令御醫捏造光緒帝的「病情」,以便繼續掌政。

 

          由於她的愚昧無知和迷信,縱容義和團胡作非為,招來八國聯軍圍攻之禍。她只好挾帝逃難,臨行還不忘將素為帝寵、力贊維新的珍妃推入井中淹死;直至以賠款達成和議,才又聲勢浩大的回京。

 

          回京後,年近七十的慈禧依舊霸權不放。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慈禧病重,她明白以這三十年來的欺凌虐待,光緒帝必恨極了她。她唯恐死後遭到報復,損及身後的太后尊號及葬儀,也怕光緒帝對她娘家人不利,遂命人毒死了他。

 

          緊接著自己也在次日死去,結束了她七十四年的罪惡生命。

 

 

          孝莊和慈禧,同樣是年輕輕即為太后,幼子為帝,獨子也都少年早逝,兩人皆享高壽,一生遭遇曲折奇特,行事決擇關係國家福禍興亡,卻因性情想法的不同,所造成的後果也各異。

 

          孝莊之子福臨行九,並不是唯一有資格為帝的皇子,他能脫穎而出,除先天的穩重性格佔優勢,也得力於孝莊的良好教養;康熙帝即為明例,他智誅權臣、立意撤蕃,英明睿智固由天性,但若無孝莊的栽培和支持,以一年未弱冠的少年,怎能有如此膽識和決斷?

 

          而慈禧之子戴淳為文宗獨子,依文宗預留賜死遺詔推測,若非獨子,當因慈禧之故另擇別子繼位。

 

          孝莊為護子計除多爾袞;兩人之間的緋聞或是年貌相當而彼此吸引,但也可能是迫於情勢而虛與委蛇,她遺言不與丈夫合葬,顯是愧於失節之故。

 

          而慈禧之誅肅順則純為奪權。

 

          順治帝與元后不睦,孝莊知錯在自己姪女,並不左右兒子的處斷。

 

          同治立后,身為親母的慈禧反不如慈安為子設想,代擇良配,只憑己意愛憎擇后,所願不遂便肆意干擾,竟造成穆宗早逝。

 

          順治帝逝,孝莊不存己見,替滿清皇朝慎選適當的繼承人。她所選擇的康熙帝勤政愛民,開創了清代百餘年的太平盛世。

 

          而慈禧為圖掌權,擇自己外甥為帝,至於選了怎樣的繼承者,是否亂了帝系,她根本不關心!

 

          光緒帝親政後銳意變法,不料「擅動」帝權招惹慈禧大忌,先遭幽禁而後死於非命;若他變法成功,中國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觀其二人一生:

 

          孝莊明達而識大體,一生行事決擇多不存私意,凡事謹守分寸而顧大局,她也曾在順治康熙兩帝親政之初統御群臣、決難斷疑,但並未因此驕矜霸權,盡心指導二帝理政,實是清代開國功不可沒的人物。

 

          慈禧則工心計、擅權謀,凡事唯我獨尊,對她而言,權力勝過一切,為了保持她的尊嚴和權勢,無論至親骨肉、恩義感情甚至國家福禍,全可不顧。而滿清皇朝也就在她的強烈權力欲摧殘之下迅速的隕落了。

 

 

這兩太后的遭遇處境如此相似,卻分處清代初期及末葉。一位助其興盛、一位促使滅亡。

這是歷史的巧合抑或天意的安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以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